过程工业的数字化进程正在快速推进,数字化设备的应用在现有装置中也越来越具有吸引力。Ethernet-APL等技术,使连续的以太网通信首次能够拓展至危险区域。但问题在于:这是否意味着像远程I/O这样的既有技术已经过时?

远程I/O系统作为分散式接口,在过程自动化中已经使用多年。它们将过程装置中的现场设备与上层控制系统连接起来,把输入/输出层从中央控制室移至现场。这大大减少了布线工作,也释放了控制室的大量空间。模拟与数字信号,如4–20 mA、HART数据或二进制状态,都可以通过远程I/O集成至现场总线或以太网等数字网络中。这不仅简化了安装,降低了电缆和机柜的成本,还通过减少潜在干扰源提升了信号质量。不仅如此,现代远程I/O解决方案还具备诊断和维护功能,从而提高了系统可用性,并为现有系统的数字化提供了便利。
一种新的通信技术——Ethernet-APL(Advanced Physical Layer)正在改变物理层,并使控制系统与现场设备之间的模拟接口逐渐失去必要性。原因在于,Ethernet-APL使得数字通信能够直接延伸到现场设备,即使是在1区或0区的危险区域。它具备10 Mbps的传输速率和最长1000米的传输距离,同时还能为现场设备提供本质安全的电源供应。这些特性使Ethernet-APL成为新建系统数字化过程自动化的首选。但并非所有现场设备和应用都能同等受益于这一技术:
- 低成本设备与应用:基础传感器与执行器,如接近开关和电磁阀,在短期内不大可能配备以太网接口。在这种情况下,通过远程I/O建立以太网连接更具成本优势。
- 设备适配速度缓慢:支持Ethernet-APL的现场设备将会逐步研发并投放市场。借助远程I/O,可以在使用现有技术的同时并行引入新的数字化方法,并直接利用以太网主干。
仅以上两个例子就足以说明,现实情况在许多工厂中远比想象复杂。在既有生产设施(即brownfield工厂)中,4–20 mA模拟接口、现场总线系统以及现代Ethernet-APL基础设施,将在未来许多年内长期共存。从经济和技术角度来看,全面替换所有系统都不切实际。
因此,在数字化现场通信不断发展的同时,远程I/O系统仍将在相当长时间内扮演重要角色:它们是传统技术与数字化世界之间的高效接口。远程I/O系统使现有现场设备能够无缝集成至现代基于以太网的网络,从而为渐进式现代化改造奠定基础,而无需进行高成本的改造。
结合远程I/O与Ethernet-APL的优势
将远程I/O与Ethernet-APL结合,为装置运营方和系统集成商带来诸多好处:
- 成本效益:可继续使用现有的两线电缆,大幅降低现代化改造的投资成本。
- 灵活性:在保持现有系统与设备运行的同时,引入资产管理或高级诊断等数字功能。
- 可扩展性:通过远程I/O,可以逐步集成新功能和设备,而无需中断现有系统运行。
- 效率提升:切换至数字通信后,可实现优化的维护与诊断流程,从而减少非计划停机。
实际挑战与解决方案
引入新技术总会伴随挑战。Ethernet-APL借助标准化诊断工具简化了故障排查,并提供了关于网络与设备状态的全面信息。同时,远程I/O系统能够使用HART-IP和OPC UA等协议,将模拟信号传输的设备轻松集成到现有管理系统中。除此之外,这两种技术都支持创新的维护理念,如预测性维护。来自网络与已连接设备的实时数据,使得提前识别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成为可能。
通过融合实现面向未来的过程自动化
因此,对于远程I/O是否会被Ethernet-APL取代这一问题,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实践表明,这两种技术各具优势,能够形成互补。Ethernet-APL构建了数字化的基础,而远程I/O则促进了现有系统的集成与现代化。二者结合,为过程工业提供了一种灵活且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。通过将数字化世界的优势与既有系统的需求相结合,远程I/O与Ethernet-APL共同为未来的过程自动化奠定了坚实基础。